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的同时,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丰满且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样一类人:当他们面对身份地位明显高于自己的人时,表现得极为谄媚、卑躬屈膝,甚至比一只听话的宠物狗还要乖巧;但一旦遇到身份地位比自己低或者手中掌握一点点权力时,他们对待他人却凶狠得像恶狼一般,毫不留情。
对于这种人,传统文化中称之为“小人”,自古以来他们都被舆论所唾弃,文字和言语间对他们极尽批判和鄙夷之能事。尽管如此,这些“小人”似乎从未真正消失,反而在某些时期猖獗起来,让人不禁好奇:为何他们能如此顽强地存续甚至繁盛?
这期内容,我们将深入探讨“小人”的典型特征,以及他们为何能够在社会中猖獗一时的深层次原因。
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,小人的形象可谓层出不穷,数量之多让人难以尽数。别说以严嵩及其党羽为代表的小人一派,甚至自诩为“清流”的徐阶、高拱、张居正,也难逃“屠龙少年终成恶龙”的命运。在击败严嵩一党后,他们的表现并没有比对手好多少,依旧有不少阴暗和权谋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在这众多小人中,最具代表性、最生动展现小人嘴脸的,莫过于经历大起大落、最终成功转变阵营的太监冯保。
提起太监这个职业,很多人往往带着强烈的鄙视,有时甚至会愤怒地骂他们“阉狗”以示不满。但实际上,太监作为皇权的延伸,是依附皇权才能存在的特殊群体。他们的思想和普通人截然不同。
普通人是完整独立的个体,无论离开谁都能独立生存;而太监因身体上的缺失,脱离皇权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,到了哪里都只能成为笑柄。
正因如此,太监自身往往缺乏传统的是非观念,所有的立场都围绕皇帝和主子来调整。
因此,太监群体天然就带有极强的小人属性,在历史上也经常是奸臣和小人频发的重灾区。
在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,太监的戏份不少。除了黄锦,吕芳、陈洪、杨金水、冯保等人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小人形象。
在这些太监中,冯保的身份颇为特殊,个人经历也极为丰富,而且他还是那些最终能笑到最后的角色之一。
冯保本是嘉靖皇帝的奴才,他对自己的身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。
电视剧开篇第一集,他为了讨好嘉靖皇帝,先是暗中默许手下擅自杀死了周云逸,随后又在天降大雪时强势压制小太监们,抢先向嘉靖皇帝报告“好消息”。
这两件事充分暴露了冯保为讨皇帝欢心毫无底线、甚至草菅人命的本性,展现了他典型的小人嘴脸。
若从“忠诚”角度来看,至少那时的冯保对嘉靖皇帝是赤胆忠心的,就算皇帝要了他的命,他估计也不会皱眉头。
可惜天不从人愿,冯保的“忠诚”不仅没帮他加分,反而让他陷入困境。
擅杀周云逸使得嘉靖皇帝不得不发布《罪己诏》以安抚人心,这让嘉靖对他产生了反感;紧接着,冯保急于抢功报喜,得罪了陈洪、黄锦等同僚。
当嘉靖皇帝决定将冯保推出来安抚清流派时,他便被主子遗弃,同僚排挤,陷入了死局。
在《大明王朝1566》三大朝堂势力中,严嵩一党由严嵩父子掌控,强调世袭;清流派则重视师徒关系,徐阶和高拱因教导裕王而地位尊崇,张居正也因教万历皇帝而崛起;而太监们的派系则以拜“干爹”、认“祖宗”为根本,简单粗暴得令人咋舌。
在严党里混,是否有一个强大的父亲势力至关重要。胡宗宪尽管才干出众,却因没有严嵩家族血脉,始终受排挤。
清流派中,是否有好老师直接影响前程,徐阶和高拱的地位因此无可动摇,张居正也是依靠教书得势。
太监群体则不同,他们能否生存,全看拜对了哪个干爹。冯保和杨金水的遭遇,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注解。
冯保为了表现自己,先是得罪了陈洪、黄锦,更严重的是,他拍马屁拍到了马脚上,激怒了嘉靖皇帝。
于是,嘉靖皇帝在御前会议上,当着严党和清流面下令让吕芳调查周云逸被杀事件的执行者冯保。
皇帝此举不仅是安抚清流派,更暗示他不愿鲁莽的冯保继续留在身边。作为冯保的干爹,吕芳立刻为他找到了退路:趁皇帝赐给裕王新生儿子太监宫女之际,安排冯保去做小皇孙的“大伴”,即贴身保姆。
起初,冯保对此安排不理解且内心抗拒。众所周知,裕王是清流派首脑,而冯保害死的周云逸也是清流派的人物,在他看来,干爹的安排无疑是把他推入火坑。
但吕芳深谋远虑,明白冯保虽杀了周云逸,但毕竟是嘉靖皇帝的人,裕王不敢轻举妄动;反而冯保靠近裕王,才能有机会改观,获得翻身。
在吕芳“文官三思”、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的劝导下,冯保终于恍然大悟,痛哭接受安排。
虽然冯保初到裕王府不情愿,但到了那里后,他大为收敛言行,对裕王表现出同嘉靖皇帝一样的赤胆忠心。
在浙江毁堤淹田事件爆发后,裕王急于见谭纶了解情况,却又怕激怒父皇嘉靖。经过商议,裕王决定公开召谭纶,并让冯保去宫中通知吕芳,以示自己无私。
冯保对此大惊失色,跪地哭诉忠心,去宫中报信后,紧张地速归复命,证明自己未在皇宫逗留,绝无二心。
自此,冯保在裕王府的表现焕然一新,不仅勤勉照顾小皇孙,对裕王和李妃礼貌恭敬,更在严党与清流的权斗中展现了对裕王的忠诚。
那么,冯保真被裕王“改造”了吗?他真的脱胎换骨,成为一个“好人”了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
虽然《大明王朝1566》未拍出冯保最终结局,但历史记载清晰:万历年间的冯保因宠信而变得狂妄自大,不仅恣意妄为,还大肆贪腐,正是本性难移的小人本色。
自孔子时代甚至更早起,人们便极力唾弃小人,但无论当下还是未来,小人群体注定永远存在。
透过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冯保这一典型小人形象,我们能看出一个朴素而现实的道理:小人可怕与否,关键看他们依附的主人是谁。
冯保在嘉靖皇帝宠信严党的时期,目无法纪,草菅人命,宛如一头恶狼;而到了清流派背景的裕王身边,他勤勤恳恳,忠心耿耿,比普通人还听话懂事。
为何有如此巨大反差?答案就在于——他换了主人!
小人本无是非善恶之分,他们所做一切,唯有一个目的:讨好主人。
一个时代小人是否猖獗,不在于教育程度,也不取决于道德规范……
---
你看这样改写怎么样?如果想要我再加点什么细节或者更口语化,都可以告诉我!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app-正规配资炒股网站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-股市配资开户.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